新闻动态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爱

2023-05-20 00:09

本文摘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来自古诗词文浏览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 朗诵:虹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今天接着来聊李清照,来聊她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华体会hth登录入口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来自古诗词文浏览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 朗诵:虹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今天接着来聊李清照,来聊她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我以为是易安词创作技巧臻至化境的一个代表作,也是她人生与恋爱很是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我们先来逐字逐句玩味一下。上片开篇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实在是妙不行言。“红藕”就是荷花了,“玉簟”呢,则是平滑如玉的、精致的竹席。

“红藕香残”是说荷花已残,荷香已消,而“玉簟秋”则是说冷滑如玉的竹席已经透出深深的秋凉。暑去秋来,荷花干枯,连竹席都变凉了。这样的形貌看似随手写来,但在不经意间却饱含了青春易逝、朱颜易老之感。

所以就这一句我们比之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中的名言“菡萏香销翠叶残”,便知李易安的境界实在横跨不少。“菡萏香销翠叶残”也是写荷花干枯,秋天要来了,可是李清照一句“红藕香残”就把李璟全句的意思都已表达出来,再加上一个“玉簟秋”就是通过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那就是,在客观的形貌中已经加入了主观的感受,这样不知不觉间,主客观就融在一起了。所以虽然同样是七个字,但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却远比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要富厚得多。

所以厥后的“常州词派”大家陈廷焯曾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是说这一句的精妙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者方能道出啊!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已然从客观地形貌中揉入了主观的感受,所以接下来主人翁的进场则显得自然而然。“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谁“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呢?向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引《琅环记》的纪录是说,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是送别之作,送别她要外出求学、负笈远游(1.背着书箱。

形容所念书之多。汉 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篋,不为有宝;诵诗书负笈,不为有道。”马非百 注释:“负笈,背着书箱。这里‘负笈’与‘满篋’对文,是説所读的书多得要用所背的书箱来盘算。

”2.背着书箱。指游学外地。《后汉书·李固传》“常步行寻师”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固 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 三辅,学‘五经’,积十餘年。

”唐 白居易《相和歌辞·短歌行二》:“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孙中山《中国之革命》:“满清 之昏弱,日益袒露,外患日益亟,士医生忧时感愤,负笈於 欧、美、日本 者日众。”)的丈夫赵明诚。那么这样一来,这个“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人就应该是赵明诚了。

其实仔细体味全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琅环记》的这种说法是禁绝确的。她写的并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送别场景,而是别后的相思与忖量。而且“轻解罗裳”的“裳”,昔人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北宋文人士医生,男子并不着裳,只有女子才着下衣之裳,也就是裙子。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一定是在心田里感受到“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谁人人,正是生出秋意渐凉、时光飞逝的感伤,千般无奈难以排遣的情绪中,她才会“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坐上小船,划进河塘,在如水的时光里浸润流淌她如水的忖量。所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正是这种忖量的体现。仰头远远地凝望,那云卷云舒的天际,谁会将锦书寄来?当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一定会洒满着曾经倚栏独望、亦曾经相拥而伴的西楼吧。“云中谁寄锦书来”这固然是李清照心爱的丈夫赵明诚寄锦书而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句的争议就更大了。有人认为,这是李清照已经脱离了乘坐的兰舟,来到西楼之上,从白昼已经到夜晚,独倚危楼,忖量如月般。固然这样说也无不行,可是下片接下来说“花自飘零水自流”,说明李清照的眼前景还是河塘,还是舟中所见,所以这样岂非矛盾?所以另一种看法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实是李清照的期望,当爱人锦书寄来的时候,她可以想到他们重新相聚时,相拥西楼之上,月光洒满,爱河永浴。

其实我小我私家以为,词中这样温润、圆融的情绪,完全不必强解,如果你去写诗、写词,你就会知道,心中一念起雁字便回,心中一念起便月满西楼。诗词的意象和情绪之间自己就有着跳跃性的勾连,有时候实在不必非要追究事理性的逻辑。其实我以为这一句最关键的是,赵明诚会寄锦书而来,会知道他谁人漂亮的妻子对他深深的忖量,因为他也同样深深忖量着家中的妻子。

这种相互的忖量其实特别重要,所以才会有接下面李清照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请特别注意这一句,虽然“花自飘零水自流”还是依旧流淌着不尽的青春易逝的伤感,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爱、这种相思在昔人的词作里却是不常见的。昔人写思妇之愁,大多如温庭筠所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都是思妇对丈夫的忖量,这种忖量多数是单向的。而李清照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相思让人堪愁,可是她对她和赵明诚之间相互的恋爱却是无比的自信的,事实上这也正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恋爱让人羡慕的地方。

后人称李赵之间的恋爱叫“金石良缘”,甚至要凌驾“金玉良缘”。“金石良缘”的“金石”是指赵明诚所擅长的金石学,金石学其实就是考古学的前身,“金”是指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钟鼎铭文又被称为“金文”,而“石”则是碑石上的石刻。

固然,广义的金石学不仅包罗青铜器、碑石上的铭刻和拓片,还包罗竹简,像甲骨、玉器、砖瓦、兵符、冥器许多,这些文物上的文字。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就始于北宋,最重要的两位奠基人是欧阳修和赵明诚,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可谓金石学的奠基之作,所以“欧赵”并称,赵明诚其实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

赵明诚既然是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文字学家,所以他对本朝的文字也特别专注,尤其是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文字。听说纵然是厥后苏东坡、黄庭坚被划为“元佑党人”,他们的作品甚至被朝廷封禁,可是赵明诚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每遇苏黄文字便大喜,便收录之。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从师承关系上看,虽然李清照特秀独出,但其实也是可以算是苏东坡的徒孙了。

所以赵明诚的父亲虽然是新党中人,但赵明诚出于一个伟大学者的本能,和李清照之间在学识上发生强烈的共识那实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李清照在嫁给赵明诚之后,受赵明诚的影响,也对金石学发生了浓重的兴趣。

所以其实李清照同样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她和她的丈夫赵明诚配合完成的《金石录》,其实是中国的金石学,也就是早期考古学的最重要的奠基之作。最好的恋爱不仅是两情相悦,还要有配合的志趣和情趣。所以李赵二人那些为人所熟知的婚后的幸福生活的片段,幸福的泉源其实都源于这种配合的志趣与情趣。好比说,赵明诚在太学里就读,偶然回家,就会带妻子李清照去大相国寺淘古玩。

因为赵明诚还在念书,没有生活泉源,而两家又向来家教甚严,所以李赵二人并不富足,他们就典当衣物,去买心爱的古玩和字画。虽然物质生活比力匮乏,但一旦购得心爱的古玩字画,俩人今夜赏读把玩,快乐无比。李赵二人因学识超绝无比,所以他们伉俪之间的有些游戏也雅致有趣无比。

好比有时泡得香茶却要赌谁先喝,于是这两位最良好的文献学家、金石学家,便赌赛看谁记得书中的原句在第几页第几行。而赵明诚总是不如机智的妻子,李清照总是飞快地答出,便兴奋地抢茶来喝,有时兴奋快乐中,茶未入口,倒不小心地泼满一怀,然后伉俪哈哈大笑,真是人间至乐。

所以厥后纳兰令郎在纪念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不无羡慕地用到“赌书消得泼茶香”,就是引用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日常相爱的生活片段。所以你看我们在《醉花阴》里说过,受李清照地影响,赵明诚在诗词上立志创作,虽然终究比不上妻子大人,可是心甘情愿地被他的才女妻子所影响,所启迪。

反过来,在赵明诚的影响下,一代才女、一代词宗李清照其实也在金石学上成为一代大家,这才是最好的恋爱、最好的婚姻。不仅遇到最好的你,还因为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是一种相爱的自信,正因为这种平等而相互的爱,所以这种相思才会化为两处闲愁吧。

像李清照和赵明诚,他们才算得上真正的琴瑟之合。或许在后世,我能想到,好比钱钟书与杨绛先生才气与之相比吧。可是,再完满的恋爱也一定有不如人意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是何情,固然是相思之情,但更是纯洁之爱,心心相印之情。

越是那种纯洁高尚的恋爱,越在现实的风雨中要面临红尘的种种磨练。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分属新旧两党,李格非更是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是旧党中“蜀党”的首脑苏东坡的门生,而赵挺之呢,则是新党重要的成员。虽然宋徽宗登位之初,平和两党之间的矛盾,就是在这段矛盾平和期,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

但厥后没多久,新旧两党之间矛盾依旧发作,李格非被列入“元佑党人”,遭受被罢官返乡的厄运。李清照为了救父,恳请公公赵挺之施以援手,可赵挺之冷漠以对,李清照愤然手书,“炙手可热心可寒”。

不仅没能拯救父亲,李清照作为犯官眷属,也不得再居汴京,只得脱离丈夫赵明诚,只身返乡。在政治的风浪和运气的崎岖眼前,李清照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恋爱经受住了所有风雨的磨练,她深爱的谁人和她志趣相投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没有辜负她的爱,没有因为门第、政治、情况而脱离甚至疏远她。

赵明诚依然和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就是最好的恋爱啊,不仅因为你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且因为你我可以抵抗全世界的风雨。于是在全世界的黑暗里,我是那么地忖量你,那忖量“无计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后人频频评价,说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如何逾越了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又是如何与李后主的“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我小我私家认为,像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完全不用做技巧上的分析,只要相识她和赵明诚的恋爱,只要相识他们配合的志趣与心心相印的人生,你就能深刻体悟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背后,他们那唯美、高贵而纯洁的恋爱。何等羡慕赵明诚啊,因为他可以遇见李清照。同样李清照其实也是幸福的,因为她终于遇到一个赵明诚。你看那鸿雁在歌颂着他们的爱意,你看那时光在流淌着他们的传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本文关键词:李清照,华体会hth登录入口,《,一剪梅,》,世上,最,好的,爱,《

本文来源:华体会hth-www.cyxsheji.com